受第14號臺風“莫蘭蒂”的影響,溫州泰順境內河水暴漲,2016年9月15日,泰順縣境內三魁薛宅橋、筱村文重橋、文興橋三座廊橋被洪水沖毀,痛心之余,群眾自發組織尋找被沖散的木構建,值得安慰的是這些木構件大部分已經被找到并妥善保存。
圖為被洪水沖走的文興橋
建造時間:清代
建于清咸豐七年(1857年)的文興橋橫跨從村子里流經的玉溪,為典型的疊梁木拱廊橋。文興橋由于遠離大路和村舍,若無人指點很難找到它的所在。與大多數橋梁的對稱結構不同,文興橋的結構非常奇特:橋身北側略高、南側略低,這種傾斜的結構讓它獲得了很多建筑學家的關注。橋屋內正中設有神龕,供奉著3座神像,每逢農歷初一、十五,坑邊村鄉民就聚集在一起來這里祭祀。
中國廊橋是橋梁與房屋的珠聯璧合之作;厮輧汕Ф嗄隁v史長河,廊橋興起于秦漢,繁榮于唐宋,鼎盛于明清,沒落于近代。
在中國,每一座古廊橋都承載了許多重要角色:它們是休憩場所、是祭祀宗廟,是交易市場、是娛樂平臺,是地標建筑、是精神家園,是團結鄉民的紐帶,更是傳播文化的長廊
一張圖簡析廊橋結構
(繪圖/陳靜、石志城)
1.在平臺上蓋橋屋,以木料、瓦片、磚塊等分量加壓,將各著力點壓緊實,越壓反而越牢固,再在兩側加蓋風雨板,在平臺上蓋兩層厚地板,讓內部木質構件避免風吹日曬。
2.在橋身兩旁的三角空間,用木梁作直、垂、三角支撐,利用三角力的穩定性,加強橋身橫向力的作用,使其左右不搖擺,可抵抗臺風。
3.將小桿件以別(編)的方式編織(搭建)起來,實現了大跨度拱型構架,解決了木材本身長度的限制。
4.此處以大杉木穿插作為縱梁,與橫串梁木(俗稱牛頭)以榫卯結構架成“八”字五邊形橋拱,并在橋拱上桿條,以組成拱架,靠不同力量間的擠壓、協同,是為“編梁”結構。
5.在梁柱的頂端做成幾厘米長的燕尾榫,將其卡、頂于主梁上,三排梁柱首尾相接,連成了整體。
建造時間:宋代
是我國現存最長的古代石墩木拱廊橋,也是屏南縣始建年代最早、橋身最長的廊橋。明萬歷二年(1648年),萬安橋被山賊盜毀,橋上只剩下一條橋板。清乾隆年間,該橋得以重建,后來又有多次遭遇。鏡頭中的萬安橋如同一條巨蟒從山谷盤臨,飛馳過江。